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70年。70年风雨兼程,70年不懈奋斗,从一个文盲大国到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从一个教育弱国到一个教育大国,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其实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小学生作文加盟(品牌)本身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市场表现良好亦属正常。
国家责任的初心与担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新中国成立,犹如一轮太阳从东方升起,代表着知名的发展道路。1949年,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当时整个亚洲平均为44美元。从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上讲,全国近9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有80%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出号召:“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新中国建立了与国际教育制度、学制年限“接轨”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确定和实施追赶战略。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赶超”思想,他说:“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 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确定“超英赶美”的方向是战略问题,实现追赶的速度是战术问题。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战略规划目标的设定有点冒然,但也让我们看到新中国 人赶上世界知名水平的战略意志、集体决心与国家担当。
——确定和实施优先战略。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百事待举。197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到一九八五年,在农村基本普及八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十年教育。”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8年,邓小平又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党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始终如一地持续重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牢固确立,成为中国教育战略规划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战略,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确定和实施强国战略。中国能够从一个贫穷的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从一个文盲大国向一个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转变,其秘诀之一是:目标始终如一,几代人矢志追求,经过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愿景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教育发展从战略追赶(1956年),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局部赶超(2020年),未来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总体赶超(2035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既有 智慧,更有人民智慧;只有中国共产党 ,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创造人类教育历史上 伟大的辉煌。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恒强则国恒强。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 次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新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方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进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整体而言,教育要提前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5年,到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15年,到2035年建设成为现代化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中国 个以现代化命名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教育实现对发达国家整体追赶的里程碑。
服务人民的初心与担当
人民性质是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更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70年来,中国教育秉持服务人民的初心与担当始终如一。
——让亿万人民群众“睁开眼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低起点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1951年全国开展著名的识字运动,一场旨在使亿万人民群众“睁开眼睛”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1952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人均gdp上升了6005%,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让亿万人民睁开了眼睛,初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
——办好教育为人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以教育现代化促进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中国教育的伟大使命。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民办小学在校生达到14261万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的33%。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格局,也初步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的新路子。从1970年至1987年,是中国小学教育普及的重要时期,入学率从85%上升为97%,小学教育进入普及阶段。从中学在校生增长看,1950年至1985年增长了239%。
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财政相对困难的条件下,1985年-1992年,短短7年间,社会各方面集资达1062亿多元,初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的破旧危房问题,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为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创造了在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普及教育的典范,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教育计划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高度赞扬。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人人出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使命和新担当。《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更加明确地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知名水平的优质教育”,即中国特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属性;世界知名水平是中国教育的共同价值;优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品质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将享有的现代化教育的品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关怀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关爱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为每个人生命力、积极性和创造力更大发挥提供机会,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以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发展的初心与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教育培养目标体现着教育的国家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何探索和走出一条适应贫困人口快速提升教育文化水平的道路?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思考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五育”并举是教育培养目标之初心。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 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党和国家 次正式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成为指导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宗旨。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面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国教育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打出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落实“五育”并举的“组合拳”,从政策、标准、教师和投入等方面,全方位压实提高教育质量、改革育人方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主体责任和战略措施。
——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是教育改革之初心。服务国家建设与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 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 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长期的历史担当。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部署,重视程度空前,政策力度空前,实施效果空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升 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这些都基于教育服务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该方案的出台,旨在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为制造业强国建设奠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基础。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全方位、系统性的整体提升。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服务于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制造业强国2025、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教育体系结构、规划布局和专业设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世界贡献的初心与担当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与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经历或将经历四个阶段:即1949-2000年属于穷国办大教育阶段,2001-2015年是大国办大教育阶段,2016-2035年进入大国办强教育阶段,2036-2050年将进入强国办强教育阶段。70年,中国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世界教育作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在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70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就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成功道路。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造福。总体战略上将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相结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了中国 人和中国人民的战略智慧。中国教育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8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55%,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册人数占全世界比例均超过20%。中国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里率先实现了全民教育目标,成为世界 教育大国,为中国21世纪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整体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2中国教育创造了一个低起点、稳投入、高效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实施的是一种低重心的发展战略,规划长远,量力而行。70年来伴随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家教育投资能力明显增强。195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76亿元,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6201亿元,2017年是1950年的113197倍。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供给能力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力支撑。教育正在从以“短缺”为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有质量供给的需求导向型转变;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事业稳步、持续和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体制、发展机制和治理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机制的新框架整体形成;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成为全球 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国和目的地国;中国学生连续多届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表现优异;教育的服务能力、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人民受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经验和发展典范。
370年教育发展成果始终惠及人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17%,大大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均与发达国家保持同等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此外,从1990年至2018年不到20年的时间,中国每10万人口中高校大学生数就从326人上升为2658人,增长715倍。男女受教育权利平等,女性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速快于男性5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男女受教育水平差距 小的国家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民族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为提升就业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作出特殊贡献。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阶段, 大学、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大学在世界排名明显上升。终身教育体系与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一个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全民皆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建立和完善。中国正在从学习大国迈向学习强国。
从国际视角看,195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0年,相当于美国当年的119%;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体为1020年,超过2010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的80%。据中国教育学会《人力资源强国指数报告(2018)》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保持了70年高速增长,2018年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第13位,成为紧随 发达国家、 一个有可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中国家。
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内在品质。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 有理由自信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教育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局部追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教育将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整体赶超。中国教育正在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教育舞台的中央!(作者高书国,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