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牡丹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纪念一代养猪人:猪肉飞涨的时代,他们已经老去

2019/9/21 15:47:34发布171次查看
最近猪价飞涨,但对于养猪的父母来说,却只能选择告别。
我的父母,是养猪的。我父母在江西农村丰城,是道地的农民,但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兼职做生意,卖过农药,贩过水果,还赶过集卖衣服,榨过茶油,后来亲戚有个杂货摊子要转让,差点当了生意人,只不过转给我叔叔,我父亲就继续种地,搞各种副业。
种地实在是不赚钱,副业也不行,后来不知怎么的,经朋友介绍开始了养猪。
小的时候,基本上家家都养猪,一人家里两三头,过年了,卖一头杀一头,就这样过春节,但是后来,养猪的越来越少了,因为建了新房子,不好搞猪圈,况且养猪也不赚钱,一两头也没人来收。更多人的选择出去打工。
与此同时,养几十上百头的、规模大的养殖户越来越多了。
这算是一个农业集中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我的父母,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养猪。
这一养,就是一辈子。他们可以算是见证了整个养猪业的美丽与哀愁。
进入养猪行业刚开始,父母就在自己家旁边盖了一个猪栏,就两个猪圈,每圈养个四五十头,总计能够养七八十头猪。
92年发大水,我们家从田间搬到了半山腰,刚开始没什么,但养了猪之后,这可就苦了父母了。
平时种田,稻子得往山上扛,但还不算多,毕竟农人就是能吃苦,父母小时候正好是六七十年代,动不动就是修水库,集体劳动,都是劳动能手,那个时候,活干得多,吃的还少,一样挺过来了,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现在养猪了,猪的饲料特别多。汽车运过来,都是放到山脚亲戚家屋子里,整个一屋子,从地面到天花板。父母就这么一包包扛上去。
豆粕是最重的,也是最多的,一大包一大包往山上扛,一趟得10分钟。还有玉米,滚圆滚圆的,也重,抓不牢就掉了。
最后还有小包的猪饲料,算是最轻的了,但是也最贵。
一般我们一次进货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吃完了,就得来一次“愚公移山”。小时候的记忆里,永远都是父母被袋的画面。他们弓着背,弯着腰,在村里巷子里,往上一步步走。
搬回了家,还得自己买粉碎机粉碎,粉碎完了,又得人工用铁锹拌匀了,然后一代代放到桶里,混了水,再用勺子舀到猪栏的食槽里,猪吃了,才算完。整个一趟下来,基本上都是手工活,又累又脏。
我父亲也很聪明,跟着其他养殖户,很快就学会了打针看病,算是养猪的全产业链都懂了。一年到头,也就养一番猪,三四月买了小猪仔,到农历十一二月的时候,猪价也涨起来,猪也长到三百多斤,把猪一卖,也算是一年有了收获。
其实养猪户还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相比于贩猪的,屠宰的,加工的,卖饲料的,我们的利润都是最薄的,干的活最脏最臭,但技术含量不高,有时候还要面临猪瘟的风险。但是,父母坚持了下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算是一个能够活命的营生。
那个时候,猪价的变动也不大,但是也会有一定的波动,有时候卖完了,两三天内价格涨了一两毛钱,父母都会非常懊悔。但总体来说,也就是赚多赚少,一般都能够有不错的利润,对得起一年的劳动。虽然不至于发什么财,但至少比种地要多赚一点。
养猪的美丽也就是因为养猪,父母没有像别的人一样出外打工,也能够从小就陪着我和姐姐,没有让我们成为留守儿童。
从七八十头,到一两百头,再到一两千头,从个体户,到和别的养猪户合伙,父母的养猪生意可以说越做越大。
规模越来越大了,其实赚的也不是特别多,直到2006年,这一年猪价飞涨,价格从 7/8元涨到了13/14元,我们那儿只要是养猪的,都大赚了一把,父亲也在那一年赚了不少钱,脸上笑容都多了。
那一年,父母很开心,但是还是有点不开心,因为就在前一年,2005年,我姐姐刚刚高中毕业,高考成绩并不好,但是她想着去读大学,只能上专科。当时父母想着,姐姐和弟弟都要读书,钱不够,供不起,只能姐姐做出牺牲。结果姐姐就没有去上大学,而是去广州打工了。结果第二年,父母就赚了不少钱,但是姐姐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大学了。
2007年,2008年,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父母和朋友合伙,在深山水库旁边承包了更大的猪场,养了2000多头猪。他们住进了深山,水库边,远离人群,远离村庄,甚至还请了一两个帮手。
当然,大部分活还是自己干。饲料得自己下,猪栏得自己洗,卖猪也得自己赶,不过比起刚开始养猪的时候,技术水平已经高了很多了。
记得小时候,单清洗猪粪就特别麻烦。都是人工用扫把去猪栏里扫猪粪,用铲子铲到桶里,再挑出去到屋后的深坑里。再比如卖猪,更是大动干戈,首先猪得用杆秤一头头绑起来称,不知道和猪贩子要为了一两斤讨价还价。而且,车子只能停在山脚,所以我们得把猪从山上赶到山脚来,但是猪根本就不管你,横冲直撞。每一次卖猪,都是一次战争,搞得整个村庄的街道都脏兮兮的,让村民埋怨不停。
现在,靠近水库,直接就用水冲洗猪栏。卖猪也有修好的站台,直接把猪赶进去,就上了车了。猪场也扑了地磅,不用一头头来称。更没有说对村庄的污染,猪粪直接排到水库里,养肥了鱼苗。
但是就算这样,打针还得爬进猪栏,一不小心就不被猪给拱了。猪多了,打针都得自己上手,一般从早上6点起床,9点能够喂完一次。下午三点又开始,要到晚上7/8点,也就是上午有一点点时间休息而已。
当时我已经在高中读书,已经住校,也没有什么挂碍。暑假的时候,没地方去,我也去深山里住过。那里离最近的村庄都有十几公里的路程,除了我们之外,还有一家养鱼的浙江老板。我当时还是很佩服浙江人,不远万里到江西的深山里来养鱼。能够忍受这么深山的孤独的,赚钱真的不容易。
卖猪的哀愁但是好日子并不长久。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神奇的猪周期开始出现。
2008年底到2009年两年,这两年的行情都不是特别好,而且因为猪瘟,猪场也死了不少猪。父母养猪的规模虽然越来越大,但是也没有赚什么钱。但是父母也没有退出,而是坚持了下来。
2010年,2011年,猪肉的行情又好起来了,父母坚持下俩,也有了成果,那两年又赚了不少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做生意的远方亲戚找到父母,要合伙盖大猪场,不但养肉猪,还要养母猪,自己繁殖仔猪,做一个全产业链。
父亲蠢蠢欲动,这个亲戚做生意很大,有资金,两人拉上另外一个合伙人,一起凑了200多万,再问朋友借了几百万,盖起了一个大猪场。
建完猪场后,父亲对我说,这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了。
猪场所在地
2011年,猪场动工,父亲一整年都在监工。这次的猪栏还是在深山沟里,旁边就是水库,一排排的猪栏建起来了,深山的角落里,总共有十二排房子,三四排养母猪,其他排都养肉猪。有一排是专门屯饲料和搅拌饲料的,还有一排是专门做员工宿舍和办公室的。为了做饭,猪场还专门修了一个厨房。
我之所以记得这么熟,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来参观,每次父母都要带着他们从这头走到那头,一排排介绍下来。我有时也跟着,所以才这么清晰。
当时,这个项目还引起了全镇的瞩目,镇政府还专门挂了一个牌子,说是农业产业化基地。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资助措施,但至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小镇里,也算是出名了。当然,父母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大家见面了就是叫老板老板的。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脏臭的养猪人,现在也成了老板了。
也就在那一年,父亲买了全村第一辆汽车,价值14万的大众。父亲一向是消费向前的,买了全村第一个手机,现在又买了全村第一辆车。
当然,这次引领潮流并没有多久,第二年,第三年,村子里突然就出现了一辆又一辆的车,不但大众斯柯达,还有宝马奔驰等豪车。现在想想,那个时候,房子建好了,孩子长大了,那一辈农村人也就差买车了。
全村人的经济都在改善,真的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日子。
但是谁也没想到,市场只不过景气了两年,2012年底开始,猪价就萎靡不前。猪场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却有出无进,借的债越来越多,雇佣的工人的工资也年年要付。
而父母,其实这几年赚的钱也都投进去了,再也借不到钱来投资了。
这几年,也有几件事让大家心惊肉跳的,一个是国家环保抓的很严,说是要关闭不装沼气池的猪场,但是一个沼气池,动辄20多万,我们已经没有钱了。政府整个市里只补助五家猪场,根本轮不到我们。
还有,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了,毕竟只进不出,大家互相埋怨,猪场越来越干不下去。
人生难以想象08年的时候,为了应对猪价上涨,国家对能繁母猪进行一对一补贴,一头补助200元,导致大量猪农大肆扩大生产,这也才有了2012年供大于求的局面。
中国养猪市场如此之大,却始终摆脱不了猪周期,大起大落的价格变化,有人赚的盆满钵满,也有人亏得一塌糊涂。
谁的运气好,只有天知道。特别是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根本无法和神秘的市场抗衡。
大家盼啊盼,但是就是盼不到出路。2015年,我正在外地读研究生,突然听到父亲在电话聊天中说,他已经退出了股份,不再作为老板,而是到了另一家大猪场,专门帮别人养猪。
也就在那一年,父母拿着退出的股份,盖了人生第一座楼房。当时我们讨论了很久,是在城里买房,还是在乡下盖房,但是父母最后决定还是在乡下,作为养老,也没出外过,而且在城里什么东西都要钱。但是谁也想不到,之后的几年,我们那儿小县城的房子也开始飞涨,从四五千元每平米最高涨到了9千元。而家乡的房子,也不过是放在那里,只有过年的时候住一住罢了。
我们的小城
父亲退出股份之后一年不到,猪价就开始涨了。从2016年到2017年,这两年的行情都不错,父母也从别人的耳旁听说了很多事情,说是他们赚了多少钱,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之类的。
父母也就在别人的猪场帮忙,一年最多也就赚8/9万元,这对于农村的人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父亲本来想再赌一把,建一个小猪场,但是,国家环保政策动真格了,小猪场一律关停,只有安装了沼气的大猪场才能够继续养殖。父母很多朋友建了小猪场的,都被强令关闭了。而且,行情又开始往下转。
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人生之变化,确实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父亲年纪已经大了,钱也不多,不敢再冒风险去养,只有一条路:帮别人养猪。
2017年,父母还是在镇里的养殖大户里,帮别人养猪。2018年,因为国家环保政策,这家1000多头猪的养猪场被关了,因为没有沼气池,污染环境。父母第一次离家,到了隔壁的镇,换了另外一家大猪场养猪。但至少,这两年也都算平静的度过,猪价萎靡,赚的也不多。
与养猪告别也就在这一年的2018年8月份,一个可怕的名字出现了:非洲猪瘟。
养猪以来,父亲也不是没有经历过猪瘟,2010年的猪蓝耳病,也是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刚开始,父母也只是在新闻里听说而已,某某地方猪瘟死了多少猪。养猪老板下了命令,以后员工尽量少外出,没有事就不要出去。出去后,要做好消毒工作。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9年,春节过后,父母第三年决定出去帮别人养猪。这个时候,非洲猪瘟已经传遍了中国,各地都传来猪场灭绝的消息,父亲也传给我一些集体填埋上千头猪的可怕场面。
最可怕的是,从4月开始,父母的猪场也开始有猪死了。前不久刚打电话,父母都是忧心忡忡。
父亲和母亲各自负责一个猪栏,都是900多头的猪。半年下来,父亲那一栏已经死的差不多了,还剩下不到100头,可能熬不到中秋可能就得都死光了。
母亲的相对好一点,还有600多头。不过整个猪场2万多头猪,已经只剩下不到3千头了,大部分养猪的工人都失业回家。
父母也特别担心,如果连猪都养不了了,接下来去干什么呢?父母已经老了,也不会做别的。瘟疫无情,我在电话里听他们忧愁,也只能是空叹气。这几年国家抓环保,抓大放小,养猪业其实已经规模化了,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猪瘟面前,根本无法招架。
看着不断高企的猪价,他也笑不出来。因为猪场的猪都快死光了,不但他们那家猪场,附近的猪场,都空荡荡的,一无所有。肉价飞涨,他们也没有猪可卖了。而且看着死亡率百分百的猪瘟,猪价再高,他们也不敢去养猪了。
养了一辈子猪的父母,这次不得不告别养猪业,告别这个他们劳苦一辈子的事业。
对于他们来说,对于无数的养猪人来说,也就只能感叹:流年不利,运气欠佳。
——2019年8月26日,母亲打电话来说,父亲已经失业回家,她说,自己也许还能坚持几个月,也许能坚持到春节。

牡丹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