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简介:
黄铭峰,通识教育战略研究院院长,通识智库研究员。战略史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背景,通识教育机构创办人,校长。资深教育规划师、生涯规划师,国家二级心理师,心理测评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钱学森教育“世纪之问”的研究与探索,中外教育智库运营模式、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青少年生涯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职业规划等。
教育规划,顾名思义是指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这个规划过程包括对孩子的个性特征测评、了解孩子的个人发展意愿、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孩子当下的学业现状、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潜力,以此为基础探索出适合这个孩子的教育目标、学习方案及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教育规划最早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的时候开始出现的一种精英教育发展咨询模式。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减少,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巨大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的数量优势。为了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竞争,西方发达国家只能关注到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如何更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核心。教育规划理念的倡导,为这些青少年将来能顺利进入职场,在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创造财富,从而实现通过年轻人口的质量优势,抵消和超越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口数量优势起到了很关键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在现今的中国,职业规划的概念已经得到普及,很多大学里就有职业规划指导中心,成人的职业规划意识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如果说职业规划是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直到退休之前最后一份职业的整体规划过程,那么教育规划就是职业规划的前奏或前传。
理论上来说,教育规划是从孩子三岁之后有了自主选择意识开始,直到大学毕业之前这段漫长人生过程的一种整体设计规划的过程。按照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职业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取决于教育规划的整体设计水平和发展思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育规划,那么职业发展也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制约,造成时间精力的大量浪费。
如果说,职业规划是从2000年左右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到中国,那么教育规划正式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应该在2010年之后。笔者是中国一批职业规划师,历经了十多年的专业咨询和培训过程,深感社会上很多成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如此困苦迷茫,是与小时候的教育过程缺乏整体规划息息相关。有些涉及到职业发展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取向、意志品质、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等软实力,其实早在孩童时期已经定型内化,并影响到成人之后的各种职业与人生选择。
笔者在专业上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去探究对于问题本质的认识。既然成人时期的问题是由于年少时期的成长中,一些未完成的教育任务影响到了成年后的各种职业与人生选择,那么,我们只能追本溯源,回到问题的源头,也就是教育本身,在孩子发展的萌芽期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教育培养,就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顺利发展是否能达到天性的高度至关重要。
所以,正因为有这方面的早期教育意识,笔者从中国一批职业规划师,顺利转型到中国一批的教育规划师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而笔者一个教育规划的案例,自然是从自己的儿子身上开始实践。
教育规划的一步,首先是做好职业启蒙工作。这是因为不能把某一项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比如英语、数学、科技、文化、语文等等当成教育规划的目标,这些学习内容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真正的目标一定是和孩子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做哪些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等人生重大关切问题所高度挂钩的。
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重大人生关切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应该从孩子的幼儿园时期就要开始绸缪规划,要为今后进入教育环节打好基础,奠定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同。
出于这个目的,笔者在与儿子相处的时候,经常会跟他探讨一些比较宽泛的话题,从任何一个儿子感兴趣的事物中,慢慢引导到以上这些重大人生关切问题的试探性讨论。至于为什么刚开始的教育规划启蒙是从一些表面看似毫无关联性、比较开放性的话题开始讨论,是因为任何教育规划的过程一定是要从大的可能性中,探索到几条孩子最为合适并精准的发展目标上,前期的信息采集量越大,则后面的结果可能性越趋向于接近实际。
从这个原理上来说,教育规划的思路和大数据是一样的,在看似杂乱纷繁的信息中,可以通过筛选、比较、分析、验证等方式,让一些发展信息自动地呈现。慢慢地,这条发展的轨迹会从模糊到清晰,通过不断地强化映入到孩子的内心和头脑,直到形成一种自发的潜意识推动模式。教育规划前期的启蒙工作,都是为接下来的教育目标做好基础准备。而教育目标的确认与实施水平,也和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水平高度关联。
咨询地点:公司地址:黄埔区淮海中路98号金钟广场5楼
园 咨询电话:021-61299505 15821775862 15002194132
企业官网:http://tongshi-edu.com
官方微信:tongshi_edu(上海通识) tongshi_zhiku(通识智库)